曾志扬:沟通是两岸的桥梁

2015-10-07

/陈麒凌  摄影/张海明



人物档案:曾志扬,男,1984年出生,广东阳东人,品管部小刀质检员

 

你知道篮球还可以这样玩吗?


曾志扬笑起来很阳光,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,也许正因为此,从小到大,他的身边总热热闹闹地围绕着各式各样的朋友。

曾志扬常常怀念和朋友们度过的快乐时光,尤其是高中时代,在依山傍水的合山中学,每个周六下午,繁忙课业中难得的闲暇,约上班里的同学到河沙滩上去,架一口锅,抱几捆柴,夜幕降下,群星在天,篝火熊熊地映红微笑的脸,他们会飙歌,旷野宽阔而静谧,他们会嬉戏,单脚跳、蒙面捉人、老鹰抓小鸡,牛肉粥和煨番薯的香味袅袅,年轻的笑声阵阵。

曾志扬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融融之乐,但他也相信,友情不仅仅是快乐同享,同时也是互相的理解和体谅,这点从他和伙伴发明的篮球游戏上体现出来。

这个名为“抛圈子”的篮球游戏要考验的,不仅是灌篮的技巧,还有队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。假若参加游戏者为甲乙丙,三人轮流投篮,每人的第一个球很关键,投中加分,不中的话,要按照三人投中球的总数乘以五的数目来罚做俯卧撑。举个例子,上一轮投球中,甲中球三个,乙中球四个,丙中球两个,新一轮开始,甲第一球未中,那么他要罚的俯卧撑数目是,甲三乙四丙二相加的九个球再乘以五,四十五个俯卧撑。

曾志扬发现,要想游戏好玩大家开心,就要将这个循环尽量延长,既要努力在第一个球中保障入篮,以免被罚,又要控制进球的数量,以减轻同伴还有自己受罚的压力,这叫做“双赢”。

他把这个小谋略和同伴们分享,同时也感受到,大家开心才是真的开心。


你知道想到和达到之间有多远吗?


 曾志扬在家里是老三,上面还有哥哥和姐姐。虽然男孩子不到钱花光的时候是不回家的,但他还是热切地表达出对家人的挚爱。做老师的哥哥像父亲,沉默威严,志扬和姐姐像母亲,活泼开朗。

 “虽然我们从来没在口头上说过,但是心里面都有对方的位置。”曾志扬这样说起家人的感情。哥哥是不善表达的人,一个月也就一两次电话,而且电话里总是简短的两句,“有钱花吗?”“有。”“不够花我给些你。”“不用。”

 哥哥收入并不高,但是爱护弟弟,又心细如发,一次因为志扬说“有钱花”的声音不很响亮,他硬是塞了两百元给弟弟,提起这件事志扬很感动,因为当时志扬正缺钱,又碍于面子不敢说。

 家人“爱在心里口难开”的方式对曾志扬有一定的影响,“沟通从心开始”是中国移动的广告词,可是心里想的,不适时地表达出来,无论是爱或者要求,要多远多久才能到达对方的彼岸?如果这传达的过程刚好出了一点差错呢?

 曾志扬的第一份工作就带给他这样的思考。

 2002年12月25日圣诞节,曾志扬上班了。那是一间刀具厂,他清楚地记得干的是水磨,整整8个小时,完全陌生的工作和环境,没人指导也没人交流。那天晚上他累得八点钟就睡觉了,“赚这15元可真难受啊!”。

 当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天辛苦所得其实没有15元,而是7.5元,本来仓管员跟他说好按日工15元计酬,但是仓管员和厂长的沟通出了点误会,把他的薪酬按照计件的算了,而他自己出于羞涩和被动,也一直没有问清楚,直到次月底发薪时才知道自己吃了亏。尽管觉得委屈,但争取已经没有意义。

 他深刻领会到这两个字的厉害:沟通。


你知道变通是很棒的沟通方式吗?


2008年,曾志扬加入百源的第三年,迎来了工作上的新挑战,5月25日,他成为小刀品管部的一名质检员。

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名优秀的小刀装配工,有着很朴实的念头,就是要掌握所有类型小刀的装配技术,侧锁刀、背锁刀、弹簧刀……一样也不能少,这样“无论到哪里,无论做什么刀我都会”。等他真的掌握了所有类型小刀的装配方法,又对工艺上的技术产生了兴趣,如何增强产品的实际用途,该从什么工序上进行改良。他喜欢思考,擅于观察,做事认真负责有原则,这些品德足以令他在任何岗位上闪光,包括严把产品质量关的品管部。

质检员是得罪人的活儿,不是吗,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睁大眼睛挑刺。而曾志扬之所以胜任这份工作的理由,不仅因为他认真负责有原则,还因为他极为讲究沟通的方式。

指出产品的不足容易,但是让人心悦诚服可不容易,曾志扬的独门秘笈是全程友善的微笑,温和的声音,无限的耐心,婉转的说话方式,当然还有充分的说服理由。

曾志扬说,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沟通方式,要灵活变通”,他把遇到的加工户分成三类,第一类是知错就改型,只要坦诚地告诉对方产品有哪些不足,他二话不说就拿回去改进,遇到这样的当然省力;第二类是知错难改型,对产品质量得过且过,想通过“磨”和“赖”过关,对待这样的人,一定要坚持原则,不能让他钻空子,产品检验报告也要无懈可击,让他无话可说;第三类是脾气火爆型,话没说完先拍桌子,大呼大喝要打起来。对待这些火药桶硬碰硬是行不通的,一定要以柔制刚,有时还要极好的涵养和忍耐,说到这儿,志扬讲了个故事。

      一次,曾志扬指出一个冯姓加工户的产品不合要求,冯先生是个直脾气,误以为有意针对他,当即大骂起来。那些话很难听,志扬说要是在三四年前他会忍不住动手还击,但那天他忍住了,他坚信自己对事不对人,即使面对辱骂,也要做到公正,“只看你产品质量的好与坏,不看你态度的好与坏”,这样的情景,保持冷静难,保持温和难,保持微笑就更难了,然而他保持住了,过后他说,“从这件事上看到自己的进步。”后来冯先生终于知道错怪了志扬,不仅当面道歉,还一再要请他喝茶谢罪,志扬还是那副温和耐心的样子,“没关系,人有时会一时冲动,我不会针对任何人。” 

       在这大半年的工作积累中,曾志扬也积累了许多感言,譬如,

“批评别人,要给人台阶,使人容易接受”,

“换位思考,多替别人想一想,这样才能双赢

“既要使他明白自己的产品不合要求,又可以接受你的意见”,

当然还有一句最强的,得益于少年与伙伴游戏的“双赢”智慧,受教于初涉社会讷于言辞的教训,领悟于不同角色交往中的变通,25岁的曾志扬终于自信地说出——

“沟通是两岸的桥梁。”


评论列表
发表评论

匿名评论